“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修复设计

2015年04月29日

 

                                                          转自微信平台”口腔视界”

种植义齿的发展

20 世纪60-70 年代,瑞典学者布伦马克(branemark)教授观察到动物的骨组织能与植入的钛金属装置发生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1982年,在多伦多会议上,branemark 报道了关于骨结合多年的大量研究,奠定了口腔种植学的基础。此后的80-90年代,种植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日趋成熟,可以轻松实现种植体的骨结合,医师开始关注种植后期的修复及美学效果的实现。而近10年来,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大量种植病例涌现,同时亦出现大量问题。此时,我们开始重视种植体风险控制及处理,种植修复最终效果及风险控制涉及到种植修复的全过程。种植治疗原则也由原来的 以外科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转为 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

种植修复(设计)目的为在维护患者口颌系统长期健康的基础上恢复缺失牙的咀嚼、美学、发音等功能。种植修复设计需遵循的原则与传统修复方式相似也包括生理原则、机械原则和美学原则。生理原则即要维护口颌系统健康,机械原则即保证种植体及上部结构在功能状态下保持足够的强度,避免折裂,美学原则为恢复原有牙的形态外观、与口内余留牙相协调、形成良好的软组织及牙槽骨形态。三个原则贯彻种植设计、种植手术、上部结构制作和维护全过程。

骨结合及初期稳定性

 

一个成功的种植体实现骨结合依赖于三个要素:活性骨、与骨组织紧密接触、功能负荷。因此,种植体骨结合的基本条件为有活性正常的骨组织,种植体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体表面形态适宜,有正常骨形成的空间(阻止软组织长入),血供良好,可以实现初期稳定性,并能进行适宜的功能负荷。影响种植体初期愈合的相关因素包括种植体表面与骨组织适宜的距离(最佳种植体初期扭矩为15~35 ncm),适宜的机械刺激(非功能负重),是否存在细胞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及种植体的表面活性。

注意事项

种植手术过程中应尽量保持骨的活性,减少对骨的温度(4℃生理盐水降温、锋利的车针、避免加压、提拉动作)、化学(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生物刺激(严格消毒控制感染),保证血供,保证受力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这样才可保持初期及后期牙槽骨的健康。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下齿槽神经管、颏孔、上颌窦、鼻腭管、鼻腔等重要机构或器官。对于种植支持的固定义齿,种植体个数上颌至少为个,一般可植6~8个,10个以上为过度;下颌至少为个,一般为5~8个,10个以上为过度。

 

 

种植修复的相关考量

选择种植体时要考虑其直径、长度,上部结构牙合龈径,局部骨量,缺失牙空间,缺失牙位,牙合力大小、方向,美学等。当骨量不足时可行骨增量术,选择短或小种植体,采取控制牙合力的措施。详见以下1~10表格。